邯郸城外,千里沃野,一马平川。在讲武城镇前港村东南方的麦地里,一座浑圆的大土丘孤兀突起,丘上绿树森森,丘底红墙合围,庄严肃穆。
“嵩岳南镇 太行北矗 三山遥峙 揽胜九天聚灵冢 ;漳河东去 滏水西来 两派分流 淘尽千古存魏迹”。台阶上的风景墙,两边对联大气恢宏。
我内心纳罕,冢内何人?千古受人烟火祭拜?据传墓上还有奇怪的水声台阶。
塚墙外的碑文写着:两千年前,此处延漳河一带,南北绵延50公里,东西横跨20公里,占地约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遍布着大大小小130多座北朝皇族陵丘。这座土丘是其中最高大的一座,名曰“天子冢”,墓主人是东魏孝静帝元善见。
台阶左右两侧各开一门,左侧门署东魏园,右侧署孝静陵,门内各有台阶通向上方。中间景墙后,还有暗道埢洞台阶,直达墓顶。灵丘四周边内还有一圈低矮的蓝砖围墙,将冢再次圈起,附有历代修缮捐赠的记录碑。
迈步而上,半腰及顶上,有许多庙宇,彩幡猎猎。极目回旋,揽胜九天 ,可远眺中原大地。

图来自于网络
我心中再次疑问:千余年来,这么一大片北朝皇族墓群遗址,为什么单单这座墓叫“天子冢”?且高大壮硕,保存如此完好?
“元善见(524年—552年),东魏孝静帝,鲜卑族,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,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,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。元善见仪表瑰丽,沉雅明静,从容有大志,世人叹有孝文风。善见素有文武之才,力能挟石狮以逾墙,射无不中,尝御猎时驰逐如飞,又喜好文学,每逢嘉辰宴会,多命群臣赋诗,颇得朝望。”这是陵前景墙上开头的介绍。
来到墓顶,绕过玉皇大殿,看到了墓北侧直达塚底的宽宽的“滴水台阶”。对于这个台阶,略有耳闻,民间众说纷纭:有说显灵的,有说诅咒的;或是墓内水的回声,墓上建筑物回声等等,众说纷纭。
拾级而上,并使劲跺脚,却并未听见水滴之声。左右上下来回走动,还是未听到。
我实在是累了,便坐在了最高处台阶上歇息。
同伴继续在台阶上来回上下走动。突然,我听到了远处同伴踩踏台阶的叮咚声:咕咚儿,咕咚儿,咕咚儿……像是山崖下水滴洞口的声音,清晰可辨,动听悦耳。走得越快,声音越清晰浑重。
我被震撼到了!也被惊艳到了!
守墓申姓老人告诉我,开始天子冢只是个土包,附近的村民们都是沿着北侧的土路上山朝拜烧香。为了爬坡方便,1994年群众集资把原本弯弯曲曲的小土道修建成一条高30多米,宽5米多,109个台阶的登顶路。第二年又修建了位于台阶东南角的“观音阁”,从此便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音乐声。
天子冢本来香火旺盛,观音阁的落成让周围的乡亲仿佛感受到南海的浪滴声。
歇息之时,我看到台阶顶侧,一块不显眼的石碑上,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这神奇的叮咚之声形成的客观原理:台阶如琴键,护墙如音箱,产生声音折射等等。
千年之久的冢内之主,死时已降为中山王。不想身后,民间尊为“天子”,陵墓称为“天子冢”。
说起南北朝史,那不仅是小国割据时代,且充满了血腥征杀与残酷无情。
西晋末年,胡人袭华,北方陷入战乱争夺,晋元帝南逃建康。最终鲜卑族拓跋部拓跋氏在内蒙建立魏,后统一北方,迁都洛阳,改“拓跋”姓为汉姓“元”,史称北魏。
之后,由于汉化改革的不彻底,民族矛盾加剧,导致内乱不止,北魏统治危如累卵。公元533年,孝武帝出走长安,史称西魏。掌控朝政的大宰相高欢另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,实为傀儡,并迁都于邺(河北临漳),史称东魏。至此,北魏一分为二,东、西魏并列撕战。
孝静帝虽然文武双才,品行高洁,但人小受人摆布,从难自主。
《魏书·孝静纪》记载:帝尝与猎于邺东,驰逐如飞。监卫都督从后呼帝曰:“天子莫走马,大将军怒。”大将军既是文襄王高澄。
善见年幼,军国大事只能由占据相位的高氏家族裁定。待高洋执掌朝政时,野心渐露,于武定八年,逼迫元善见禅位于己,定国号齐,年号天保,降元善见为中山王,东魏灭。
可怜可叹的东魏,只有孝静帝一位皇帝,朝短,命更短。
天保二年底,北齐帝高洋容不下已禅位的元善见,以酒将其毒死,时年二十八岁,两个多月后,下葬于邺西陵,谥号孝静皇帝。
据传,许是良心不安,高洋下令修建墓上祠庙,以此获得安慰。
然而,高洋依然难以平静,晚年更是担心元氏宗族东山再起,又将元善见坟墓挖开,将其尸体投入于漳水中,然后将元氏后人斩尽杀绝。《资治通鉴·卷第一百六十四·梁纪二十》: 是月,齐主饮公主酒,使人鸩中山王,杀之,并其三子,谥王曰魏孝静皇帝,葬于邺西漳北。其后齐主忽掘其陵,投梓宫于漳水。
千百年来,民间自发又在墓上增修祠庙,烧香祝愿,顶礼膜拜,以表达对东魏这位年轻皇帝的同情、认可与尊敬。
尽管科学解释了“水声台阶”的奥秘,让游客在行走之间,穿越时空,感受历史的回响,提醒人们敬畏历史,学史懂史,以史为鉴知兴替。(文/孟晨露)